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从制度缘起来看,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与各民主党派一道,开启了彼此协商、互相合作的光荣历程。从价值理念来看,两者在追求平等性、包容性、规范性、共识性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方面高度契合。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七种渠道中,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都是多党合作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体现。多党合作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实践协商、提供渠道、完善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密不可分,两者应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实现融合、协同发展。
政党协商要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树立标杆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七种渠道中,政党协商居于首位。政党协商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是我国政党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凸显了协商主体的高层次性、协商内容的重大性、协商影响的深远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必然对多党合作的重要形式——政党协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政党协商,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要加强对政党协商的领导,增强协商意识,更加善于协商。对民主党派而言,要努力提高政党协商能力,担负起政党协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政党协商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好、发展好、运用好。”政党协商直接承载和体现着中共作为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诚心、决心和信心。政党协商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要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树立标杆,起到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充分发挥协商效能以提升政党制度话语权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是全方位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西方国家一方面不得不正视中国逐步复兴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对中国发展模式、政治制度进行质疑乃至攻击。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正是中西方话语权竞争的焦点之一。现实而言,西方政党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西方不认可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民主”的政党制度;另一方面,西方要将自己的民主观作为“普世价值”通过各种手段“推销”给中国。作为回应,中国当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形成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世界性话语。更加重要的回应则是提升多党合作制度的效能,直接彰显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积极推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在提高政党协商水平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但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首要责任。”这就要求,不论是多党合作,还是政党协商,都与参政党自身建设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需要民主党派的支持,不仅仅是与国民党斗争的需要,也有后续的社会整合、国家治理的需要,两者互补性很强。几十年过去了,中共成长为将近9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越来越难与执政党相匹配,在履行三大职能的时候存在有“本领恐慌”。参政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关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都迫切需要有一个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不断提升参政党的协商能力
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地位”不等于“有作为”。随着民间智库、社会组织等各类协商主体的成长,参政党事实上还面临着很大的外部竞争。在新时代,参政党如何才能“有为”?关键就在于参政党自身提升和强化协商能力。概而言之,要从政治把握、组织协调、研究分析、沟通对话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
从政治把握能力看,一是要增强政治共识,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参政党参与协商的基本出发点,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二是要深入学习中共中央的最新精神,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各项部署、目标和任务安排,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积极效应;三是要更加积极地融入群众、扎根社会,真正地发挥“一把头发”的功能,善于将群众关注而党委政府暂时没有看到或者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协商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问题的解决。
从组织协调能力看,一是要更好地动员和整合内部资源,明确参政党参与协商是一项组织行为,要在参政党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认真对待每一次协商活动,珍惜每一次发言机会;二是要更加有效地借助外部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提出议题、考察调研等环节与相关党政部门、科研院所乃至企业、社区紧密互动。
从研究分析能力看,一是要加强参政党内部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二是要健全组织保障,对参政党在调研过程中所需的人财物资源给予充分保障,相关部门和地方也要积极配合;三是要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注重运用成熟规范的调研方法,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四是要持续关注、精准发力,在某些领域某些问题上形成足够积累,建立比较优势。
从沟通对话能力看,一是要将“会沟通、善对话”作为参政党主要领导的必备素质之一;二是要分对象、分场合、分形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参与协商的不同话语模式,通过内部学习和反复实践,提升参政党成员沟通对话的亲和力和有效性;三是要增强参政党成员沟通对话的艺术性,做到既能把话说清楚,又能让人乐意听、听得进。(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