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理论
首页 >> 统战工作 >> 统战理论 >> 正文
当前位置:

光大中山精神,同行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18-10-18 00:00:00 来源:团结网 作者:胡春雨点击量:

题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辟前行,在党的团结带领下,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中国道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道路,是政治的概念,更是历史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其中,最深厚的共识,是文化的共识;最雄厚的积淀,是历史的积淀。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汇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站在共同的历史方位,担当共同的国家使命,一路攻坚克难,携手同行。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民革党员,如何光大中山精神这笔民族财富,践行“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优良传统,从而凝聚政党意识,服务改革开放,乃值得深思的重大命题。

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回顾百余年国家进程,黄河九曲,沧海横流;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筚路蓝缕,荡气回肠。

中山先生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古典中国的终结,到现代中国的启航,从中国道路的艰难开辟,到决胜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乃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幸运,便是赶上了改革开放,让我们走出遍地荆棘,拥有了遥不可及的小康;我们几代人最大的责任,便是把这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进行到底——从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是现代中国的梦和远方。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奇变,衰老的天朝体系,在近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终于红日西坠,老去的中国天崩地坼。历尽大浪淘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民族、民主、民权的三大纲领,开启了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国家进程,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所谓“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力图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根本,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总体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改造。这是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大转折,注定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伟大事业。百余年来,从革命的先行者到革命的后继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道路的开天辟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逾越了无数失败和艰辛探索。从面临亡国灭种的“次殖民地”,到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正是其中最伟大的转折点之一。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必然在整个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成为最绚丽的华章。

历史的方位,决定时代的主题,决定国家的使命。站在新时代的方位,总让我想起二千年前汉代中国的复兴:泱泱大汉的尊荣,并非与生俱来,同样是以伟大斗争赢得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征程。那个时代的中国,同样刚刚历经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奇变”——国体由封建而郡县,经历了极其惨烈的内乱与内战,长时期国力枯竭、文化崩溃,内有为患腹心的政治势力,外有如日中天的强大敌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国家的立国思想从酷烈的法家纵横之术,到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道家智慧,再到道统回归的独尊儒术,整个国家的任务,也从恢复和巩固国家统一,到一心一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终于从思想文化的高度,重新凝聚起国家共识,为中华文明开创了新的典范。数十年间,随着国力的恢复与国体的巩固,我们的祖先战胜千难万险,恢复了中国固有的尊荣,与代表西方文明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对。伟大时代,从来都是伟大斗争的结果,但光荣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

今天的中国,再次处于数千年未有的大转折之后,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在中国道路上接续奋斗,开辟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屹立历史的潮头,向海内外炎黄子孙揭示出当代中国的伟大使命,凝聚着全体同胞的最大共识。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任务,乃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相表里,而发展便是其中的总钥匙。

中山先生指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主张对外采用开放政策,对内开发中国富源,从而让中国迎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但鲁难未已,荼毒方深,历史把致力于现代建设的伟大使命,留给了我们的共和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家拨乱反正、确立基本路线,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国家重新回到发展建设的正轨上来,近代以来饱经患难、民不聊生的中国,终于重现生机。四十年间,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我们可以告慰中山先生的是,今日中国的发展,在不断印证并超越着先生百年前的设想。

四十年风雨兼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过国家道路的开辟前行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回顾这段历史,关键是守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孔子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是使大多数人享大幸福。”四十年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道路选择,贵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成为现代中国磅礴前行的大道之源。

回眸改革开放,感怀百年国步,文化的属性,在历史进程的深处,决定着国家道路的选择。从中华文化固有的仁政思想,到超越时代的中山精神,再到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有相通的精髓脉络贯穿其间。用先儒的话说:“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这个颠扑不破的“道”,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就是历史规律的力量,就是立足国情、尊重人民、坚持自己道路选择的力量。祖先的光荣同样属于我们,因为我们的时代同样是奋斗者的时代。历史的经验千头万绪,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深刻的总结,在此略举数端,聊述观感:

第一,巩固政治核心,维护统一稳定,而后天下太平、国运昌盛。

大一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国运的昌隆首先取决于统一,能否维护安定统一,首先在于建设强健的政治核心力量,政治核心力量的兴废,直接决定国运的盛衰。中山先生说:“一国之政治,恒视其运用政治之中心势力为转移。其中心势力强健而良善,其国之政治必灿然可观;其中心势力脆薄而恶劣,其国之政治必暗然无色。”回顾民国一代,国势艰危,民穷财尽,首先便是深刻的政治分裂,无法形成稳固的政治核心。虽然在形式上恢复统一的前提下,艰难的完成了抗战大业,但只有共和国的建立才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今日的建设与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共和国的开辟,中国共产党成为核心的政治力量,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便没有国家的安定团结、戮力复兴。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确立了发展的方向,也划定了立国的底线。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决定着中国梦的前景,维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国家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没有十八大以来执政党的自我革命,今天生机勃勃的局面是不可想象的。作为参政党,在发扬自身特色、坚持自身传统,从而凝聚自身政党意识与党派自觉的同时,只有坚定四个意识,坚决拥护政治上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执政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才能共同担复起推进改革开放、共谋复兴大业的社稷之重。

第二,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自信、接续前行,才有光明前景。

道路的选择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中山先生说:“中国社会既然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用今天的话说,政治制度没有飞来峰,不可能定于一尊。一个国家政治道路的选择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国情,背离自己的文化基因。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极为曲折的探索,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接续发展、久久为功,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既不走封闭固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国号的航向。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的进程贵在延续,发展的进程贵在积累,国家的进程贵在立足国情。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沉淀与内生演化的成果,在建设现代中国、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开辟中,历经艰辛探索,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理应一以贯之,倍加珍惜。诗云:“天步艰难。”作为一个超级文明体,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在积聚无限力量的同时也难免积聚深刻矛盾,前行的道路注定风起云涌,不可能云淡风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只有众志成城、与时俱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才能大江东去,走向复兴。

第三,文化基因从根本上决定民族精神气质,文运兴而后国运兴。

文化譬如阳光和空气,无所不在,不可失之须臾;文化乃灵魂之事,从根本上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其中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对待人、如何发展人,因为所谓文化,不过是为人性量体裁衣。《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人为本和民为邦本,乃中华文化与政治文明的精髓,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到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纲领,无非概括为一个民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种一以贯之的政治文明精髓,倘若换成古典的表达方式,便是中华文化所谓王道。中华文化追求社会和谐,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同之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得到到了创新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度。

回顾近代历史,文化的取向决定国民精神的内核,乃中国社会百年巨变中最核心的命题。从盲目排外到迷信西方,从泥古不化到颠覆传统,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转折中蹒跚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从中山先生“发扬吾固有之文化,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恢复我固有的道德和智慧,到习近平主席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了中华文化现代改造的必由之路,解答着百年来文化取向的严峻困扰。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深层次把握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关乎现代中国的文化气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重塑国民信仰,结合时代条件,坚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复兴文运,再造辉煌。

第四,凝魂聚气,维护大团结大联合,才能汇聚复兴的力量。

《六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如何“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将国民普遍团结起来,扩大、巩固政权的基础,由来是安邦定国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统一战线政策,乃中山先生“留给我们最中心最伟大最本质的遗产”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统一战线由平定天下之术,成为天下治平之道,以时代的形式回答着古老的政治命题。作为现代中国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统一战线必然存在着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基本矛盾,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和而不同;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同向同行。

孙中山先生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无论社会的抟聚还是国家的使命,如何让国民“同心”,由来是最大的课题。反观近代历史,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无形的思想分裂乃最大的分裂,在深处决定着社会的转机与危机。在这段民族的心路中,从中山先生挽救清末以来民族自信的丧失、宣传革命纲领凝聚散乱的人心乱,到习近平主席重塑国家自信,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走过了百年沧桑。无论小我还是大我,只有自信才有自觉,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树立四个自信,凝聚政治共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乃当代统战人士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五,国家前途在于发展建设,伟大复兴来自伟大奋斗。

说一千前道一万,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无论空谈义理、搬弄是非,还是临渊羡鱼、意气相争,徒生纷扰,无益于事。历史证明,贫穷就是灾难,落后就要挨打,国计与民生息息相关,国富与民强互为因果。从中山先生统筹精神、实业、政治建设的《建国方略》、提出“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到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华文化素来主张“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民生思想的要义不外如此。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可见大道所在,总是一脉相通。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艰危之局,正在于“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发展模式势必功成身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报告纷纷作出了全面部署。我想这段历史进程,仍然是中华文明对现代化的跨越,仍然是在人类科技文明时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百年征程。纵观历史,大国崛起,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发展;大国竞争,必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便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大道所在,一致百虑,殊途同归。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使命,汇聚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路、共同的事业。大江东去,海纳百川,以成其大。作为民革党员,作为统战大家庭的一份子,应当光大中山精神,发扬政党特色,入博爱之门,行天下为公之道,继承“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优良传统,汇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共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振兴中华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济南民革文史研究会理事 胡春雨)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