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文化制度明确提出来,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方针原则,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让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国家治理失败,与意识形态的衰败直接相关。近代以来,受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空前跌落、一筹莫展。中国人在儒学式微的大背景下先后向西方借来基督教神学主义、社会进化论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求国家自强和民族自救,无不以失败告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转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改天换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初心和使命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深处扎根。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高校及各研究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推出更有说服力、穿透力的研究成果。利用融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深深融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和“芯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和土壤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既不能把一般学术讨论上升到政治原则问题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政治原则问题当作学术自由搞“去意识形态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广大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