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一重要论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理论和群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需要通过大众化通俗化工作去搭建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去拉近这个距离,打通理论宣传宣讲“最后一公里”。
宣讲内容重融入,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从彻底到说服人、再到掌握群众,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融入贯通环节,就是需要宣讲者搭建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把高深理论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处理好抽象与具体、大道理与小切口的关系,把彻底的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讲具体,讲到群众心坎里,融入日常生活中。
用心做好语言转化。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理论只有“入乡随俗”,转化成群众语言,才能与群众同频共振、为百姓所接受。现在,我们有些理论宣讲习惯当“二传手”,一味“大道理”“大水漫灌”,群众不愿听、听不懂,效果大打折扣,根源就在于没有做到通俗简单明了。
语言转化是一个整体全面工程。首先要做好通俗化转换,让宣讲沾泥土、冒热气,每个人都听得懂、愿意听。中宣部每年组织编写《面对面》系列理论读物,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迎,就是因为把书面语转化成大白话,用“大众话”践行了“大众化”。其次要做好故事化转换,善于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案例、鲜活故事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以事说理、以小见大,让群众听故事、谈体会、悟道理。再次要做好生活化、行动化转换,把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要求,让人一听便知怎么干,知道如何听党话、跟党走。开展每一次宣讲,可能都面对一个特定群体,要通过对象化、分众化、靶向式宣讲,讲清楚理论政策有什么实践要求,让他们能记得住、用得上,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群众关注关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催生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必须立足这个大局大势,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把回答现实问题、疏解思想困惑作为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任务。比如,怎样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决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比如,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部分群众就业受到影响,就要把总书记的关心、党的“六稳六保”政策讲明白,帮助他们找准努力方向。
方式方法求创新,用情感的温度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广大百姓来讲,情感认同最直接、最深刻,而真情最能唤起真情。
专家和百姓结合。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面向基层的宣讲,既需要专家队伍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也需要百姓把身边故事讲新讲活讲实。探索专家和百姓结合,要区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等,有针对性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一方面由百姓宣讲员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打动人、感染人,另一方面由专家解读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吸引人、启迪人,这种结合更能得到共鸣、收到效果。鼓励专家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百姓中间,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城乡广场与百姓进行聊天式宣讲、互动式答疑,汲取理论的生动素材,让理论政策与百姓需求有效对接,增强理论话语的亲和力。
讲堂和马扎结合。无论市区的讲堂,还是村头的马扎,都是理论宣讲的重要载体,各有优点、相得益彰。近年来,各地陆续建设了理论讲坛、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承担起大规模、高规格的理论宣讲任务。还有文明实践中心、实践广场建设,为灵活多样、更接地气的宣讲形式提供了舞台。在几百、上千人的讲堂里是宣讲,田间屋后、庭前树下,胡同口、院墙内,一张桌子、几把马扎、围坐一圈,几个人聊天、拉家常也是宣讲。济南市章丘区的“方桌会”,莱芜区的“大碗茶”,淄博市淄川区的“明理胡同”,一张桌子一壶茶,几张马扎围一旁,这样的面对面交流,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容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理论和文艺结合。把理论政策融入文艺节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相比一般性灌输,既顺应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容易入脑入心。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文艺表演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提升。济宁市在《民法典》宣讲中,用山东琴书演唱与法律专家讲解结合起来,形式新颖深受欢迎。
线下和线上结合。线上线下、全媒融合,打造立体宣传宣讲矩阵,是当前扩大受众面、提高宣讲效能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们统筹各级理论宣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宣讲资源,灵活采取“面对面”“屏对屏”方式,群众点单、讲师团配单、专家送单,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平台开展大众理论微宣讲,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打造专家理论云宣讲,把理论大餐送到群众掌上指尖,努力实现宣讲资源效益最大化。
队伍建设要联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落实总书记要求,队伍建设要走在前头,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抓骨干,建立一支有信仰、善学习、能担当的专门队伍。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作为研究阐发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的主要群体,理论研究工作者、理论宣传工作者理应扛起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责任担当,主动做学习先行者、理论觉悟者、信仰布道者,全面领会、把握重点、注重转化,把理论大餐加工成群众口粮,为群众喜闻乐见。现在的问题是,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者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学术研究上,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或是理论自觉不够、或是担当意识不强,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传宣讲要么不热心、要么难胜任。这是制约理论大众化通俗化骨干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此,应对这个群体进一步赋责、赋能、赋权。赋责,就是进一步明确开展理论宣传宣讲是每个理论研究、宣传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他们担当尽责。赋能,就是加强培训培养,让他们先学一步,坚定信仰和理想信念,不断提升理论宣传宣讲能力。赋权,就是搭建载体平台、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抓全员,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同联动的队伍体系。从更大范围来看,党员干部、先进群众等都是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力量。山东省积极整合资源、构建大宣讲格局,横向建设宣讲“八路大军”(党政机关、党校、高校、社科院、社科联、讲师团、宣讲工作者协会、百姓宣讲团),纵向建设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宣讲队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覆盖面广的宣讲“集团军”。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基层自身宣讲力量薄弱,各路宣讲队伍下基层尚未形成常态,远不能适应基层需要。为此,应当大力培育群众身边的宣讲队伍,比如基层党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志愿者、文化能人、致富带头人、“五老”队伍等。他们本身事迹就具有较强说服力、号召力,对党的理论政策比普通群众更加敏感,汇集起、发挥好这些队伍相当于在百姓身边安排了宣讲员。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政策下基层全员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把理论政策普及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在推动发展、服务民生中协同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
抓素质,形成一套勤练会讲、能打硬仗、平战结合的队伍培养机制。队伍建设既需要一定数量与规模,更需要质量与效果。加强管理、服务与培养,也要及时跟进。客观上讲,当前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过程中,精专人才缺乏、有群山少高峰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培养高精尖人才是当务之急,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着眼理论与实践结合联动,不断扩大培训覆盖、提高培养质量。坚持平战结合、加强骨干培养,重大主题宣讲前开展好系统培训、集体备课,平时组织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让专门骨干队伍走在前头、成为行家。坚持以上带下、以专带兼,健全上级指导带动下级、专职指导带动兼职工作机制,实现层层递进、全员练兵。坚持学用结合、集中攻关,把理论研究工作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整合起来,既研究怎么学好讲好,又研究怎么用好做好,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