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前,青年学生爆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成为历史上的“救国一代”,尽管时代变迁,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五四”精神从未远去,并且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引领。五四是中国青年运动的起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第一次以群体方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体现了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政治方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百年过去,言犹在耳,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线,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斗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精神。无论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还是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青年群体始终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主题鲜明、凯歌奋进。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101年前那一代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追问与思考,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变中国的艰难实践中,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志存高远,要立鸿鹄志。广大青年肩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和现实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者。
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站稳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两位领袖的话一脉相承,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始终落在青年一代肩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一代代极具责任感的青年真实写照,五四青年的担当精神是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要担当,就要有一颗勇于担当的心,敢于担当的意识,善于担当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是青年成长的“检验场”,以“90后”为代表的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挺身而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高度赞扬这些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青年一代冲锋在科研攻关、基础建设、志愿服务等各条战线上,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新时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勇于砥砺奋斗。“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勉励广大青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是学习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步青年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为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历史证明,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思想,掌握新本领,才能推动国家发展。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要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五四爆发缘起“弱国无外交”,百年之后,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宽广的胸怀与高远的格局要求当代中国青年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就是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要拼搏奋斗、久久为功。当代青年生命的黄金期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正相吻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亲身投入实践,亲手完成夙愿的“强国一代”,所以更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赶上新时代的脚步,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脉搏,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
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重任,不断从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