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直是我党重点研究和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狠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个“牛鼻子”,在内容构架、载体、互动方式上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有神、有型。
创新构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首先应有鲜活内容,挖掘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素材,追寻实践中活的灵魂、活的思想、活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明是非、清正误、寻对错、分长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
做到虚实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既有“虚的谋划”作指引,又有“实的作为”出成效,让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理论。
做到棱角分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意识形态性,有鲜明的立场、坚定的信念。因此,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守住自留地、看好责任田、修筑主干线,勇于表立场、明心境、树标杆。应坚持研究无禁区、讲授有底线、言论守规矩,杜绝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传播。
做到情理交融。应坚持有理有据有利有节并行,理与情融合、论与情结合;应摒弃照猫画虎的内容,否定一成不变的措施,增进对管理、培养和造就目标的了解和分析;应强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导,把转变思想观点与处理现实矛盾相贯穿,做到知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创新载体,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
高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社会阅历还不够完整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生动的承载介质与展示手段。唯有让内容这个源头之水与生动的承载介质齐头并进、共生同存,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
让内容“入眼”,安排要想细想全。想细,就是关注细微、详尽的问题,由局部到整体,细致入微。着重考虑学生个性和差异的特点,实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要签订好“责任书”,勾画好“行程图”,编排好“时刻表”,圈定好“落实人”。想全,就是全面、全员、全角度育才,遵照党和国家的规定,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理直气壮、态度鲜明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会贯通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中。
让内容“入神”,工作要做深做精。做深,意味着加深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解决好“如何看、如何学、如何干、如何评”等问题,放眼全局、谋划未来,加速实际工作向纵深推进。做精,就是思政教育要细致、定向做到师生心坎里。要在组织上精微,重视课程筹划、活动安排、载体选择;内容上精微,尊重个性发展、各类有关照;方法上精微,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教化、感化功能,让它触手可及、及之能悟、悟之能通。
让内容“入心”,教育要做好做实。做好,就是要革故鼎新,争创亮点、彰显优点、发出闪光点。应突出主色调,强调主基调,推出特色化精品,重点打造模范,塑造先进。运用优良的知识共享、承载介质、制度化流程、全方位管理,更新机制体制,营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做实,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真真切切做人,达到党和国家对教育所提的目标和要求。应推行标准化的绩效审核方式,增强巡查督导的力度和强度,形成层层各司其责、级级各尽其职、人人各守其位的浓厚的工作氛围,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互动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型”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主动抢抓机遇,总结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机制体制,实现内容的互动创新,使内容有“型”有样,以真理激发学生,以真情感化学生。
典型范例有互动。在新时代大潮中,各种资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思想交互的时空境况也随之而变。这就需要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找准节奏、看准时机,以典型范例为依据,以事实本身为准绳,结合典型事例实现启迪。
社会焦点有呼应。近年来,社会焦点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深挖细凿,顺势而为,把核心价值、科学观点、理性分析根植于社会焦点的讨论和争鸣之中。
道德取向有立场。思想工作应以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和帮扶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高度、道德品性、文化传承等,将其塑造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应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行教,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
育人成才有默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育人成才,应在育人原则、养人进程、成才手段等方面形成默契。高校应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育人成才,选才原则、引导方式、培养手段一并考虑。同时,创新互动机制,让学生主动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特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稿件原载于2019年8月8日《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