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理论
首页 >> 统战工作 >> 统战理论 >> 正文
当前位置:

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探析

发布时间:22-11-15 12:49:33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娜娜点击量:

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独立的方面参加多党合作,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功能优势,是新型政党制度对世界政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增量贡献。如何在尊重、保持无党派人士独有特点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群体作用优势,是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处理好几个关系,把准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正确方向

第一,处理好“没有组织”与“组织起来”的关系。“没有组织”不意味着不能组织起来。无党派人士不建立正式的政治组织,但可以以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探索和尝试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有效形式。

第二,处理好非组织化与灵活性的关系。无党派人士不像一般政党那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一定的组织纪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群体作用发挥造成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的非组织化特点,有助于在更广范围、以更灵活方式实现其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三,处理好党派性与知识性关系。在新型政党制度视阈下发挥无党派人士的群体作用,我们固然侧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即“党派性”,但不意味着要忽略其“知识性”。事实上,无党派人士在发挥政治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决然离不开其“知识性”属性。因此,在探索作用发挥路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和彰显无党派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专长突出的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分散的、个体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是无党派人士的基本特点,也是一大优势。不能因为强调发挥群体作用,就违背其个体意愿,甚至忽视或否定无党派人士个体作用的发挥。要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特点,支持无党派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参政议政,在探索作用发挥新载体,发挥群体优势的同时,充分尊重发挥个体作用,达到群体与个体有分有合、可分可合。

完善机制建设,畅通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政治参与渠道

一要完善统战部门牵头主导机制。政治参与功能发挥需要有通畅的制度保障体系。无党派人士自身没有组织系统,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牵头协调是其重要职责,理应成为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群体作用发挥的“组织中枢”。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在制度落实和程序设计上加强规范。

二要优化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治协商的程序设计。一要完善意见情况信息反馈制度,探索在无党派人士分布的主要行业、领域、部门、单位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把分布于社会各领域的无党派人士的个体意见汇总、整合起来,把个体意见转化为群体意见。二要探索建立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集体讨论制度,强化协商之前的集体讨论研究,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一人发言、众人出力;一份建议、集体智慧”的有序政治参与局面,既可以体现民主的广泛性,也能显著提升议政建言的质量水平。

三要扩大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参与范围。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路径,扩大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参与范围。如各级党委召开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大监督检查活动等,也都要安排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对口交流、聘任特约监督员工作时,也要注意吸纳无党派人士。

加强队伍建设,筑牢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的人才基础

一要强化人才储备。从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无党派人士队伍自身建设出发,统战部门要继续做好协调工作,在发挥无党派人士“人才蓄水池”作用的同时,继续贯彻落实好将一批优秀分子留在无党派人士队伍中的政策,避免无党派代表人士和重点人物的过多流失,做到保留骨干与合理输送相结合,为确保无党派人士后继有人“涵养水源”。

二要拓展“源头”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现有培养路径是后期培养,即在个体自我成长的基础上,被确认为代表性人物,然后再进行后续培养。“源头”培养则是将具备培养潜力的相关人士及早纳入视野进行储备培养,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无党派人士队伍后继乏力的问题。

三要突出代表性建设。一是不断拓宽选拔范围和渠道,善于在新的领域、新的视角选择新的代表人士,特别要将“两新”组织中的人才纳入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视野。二是重视实施个性化和阶段性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加强什么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人才的特殊性和人才发展的阶段性,量身定做培养方案。三是切实维护、增强代表性和影响力。对已作安排的代表人士要及时跟进,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无党派人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进退留转机制,保持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的活力。

四要关注安排后的作用发挥。要转变重选拔安排、轻作用发挥的现状,在重视无党派人士选拔安排上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安排后的作用发挥情况,尤其要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在履职过程中的引导、帮助和保障。通过双向用力,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关闭 ]